《中国日报》报道“全球海洋公开课”
7月5日,《中国日报》(China Daily)以“University in Qingdao opens ocean courses to world”为标题,报道我校开设国内首门“全球海洋公开课”(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客户端同步刊登)。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助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中国海洋大学积极探索海洋领域交叉融合式拔尖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范式,精心谋划、系统推进,持续打造“全球海洋公开课”,这是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海大模式的重要实践。
“全球海洋公开课”是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规划、开设的国际化开放式研究生课程。公开课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本着“立足中国海大、面向全球师生、定位世界一流”的课程理念,邀请海洋科学等相关领域世界一流科学家围绕国际最新科研前沿进展,采取开放共享性、前沿性、交叉性的讲授模式。“全球海洋公开课”自开设以来已邀请国际著名海洋化学专家、瑞典哥德堡大学Isaac Santos教授,国际著名气象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L.Ruby Leung博士,德国不莱梅大学、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亥姆霍兹极地和海洋研究中心(AWI)北极海洋地质组前首席研究员Ruediger Stein教授等海洋研究领域一流专家学者授课,吸引不同涉海专业人才参与,累计已有来自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余人次参与学习,形成“大海洋”多学科交叉融合局面。
在该报道中,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李建平教授指出,“全球海洋公开课”是海洋领域面向全球开设的具有科学前沿性、交叉性、开放性、国际化等属性的公开课程,是中国首次开设。该课程的内涵方面有以下几点创新和突破:一是具有前沿性。该课程围绕国际最新科研前沿进展,以专题方式进行授课,既突出科学研究的深度,又注重学科交叉的广度,是国际科技最新前沿成果的展示;二是具有最广泛的开放共享性。该课程突破了以往国内各类公开课仅面向国内听众的局限,通过多个学术直播平台,进行全球同步英文授课,实现面向全人类的知识共享和传播;三是突出海洋科学交叉特色。该课程讲授内容涉及大海洋交叉领域的多个研究方向,紧紧围绕“海洋强国”建设进程中有关重要涉海领域和科学问题进行教学;四是高度深化的国际合作。每门课程都由未来海洋学院导师与国外一流大学的顶尖学者联合授课,通过课程教学,深入促进国内外学者在科研、教学等多方面的合作,是基于科教融合背景的国际合作新模式的探索;五是对现有教学课程体系的补充与提升。全球海洋公开课从前沿性、交叉性都远高于现有研究生常规课程体系。做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平常的课堂教学比作“家常菜”,那么全球海洋公开课就是“大餐、盛宴”。该课程不是对传统教学体系进行替代,而是对其进行广度的补充和深度的提升,以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球海洋公开课”是中国海洋大学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指示的坚决落实,也是对构建“教育共同体”的积极探索。
下一步,未来海洋学院将继续发挥在国际化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持续推进国际化课程和“全球海洋公开课”建设,开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海大模式。
通讯员:马崑